博鱼新闻中心boyu News
博鱼首页平台在线传媒公司标志设计范文
博鱼boyu博鱼boyu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媒公司标志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作室模式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发展举措,通过这种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获得更多实际操作的经验,提升自己的工作、学习能力。基于工作室模式教学的特点,工作室模式教学成为高职艺术院校设计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培养社会适应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将工作室模式和设计课程教学进行结合,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有关人员思考的问题。 工作室模式下标志设计教学流程具体体现在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上过程指导和监督控制、课后评价反馈几个阶段。 通过召开学校教师和专家研讨会之后,根据标志设计职业能力要求、素养要求确定标志设计的基本工作任务。之后根据公司标志设计的具体操作流程来安排相应的总监、品牌策略、创意制作等岗位。在岗位分工的时候需要对人员性别配比、学生学习情况、学生能力特长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在分组时候,根据各个小组成员兴趣爱好和能力的不同,为不同的小组安排不同的工作任务。 在小组分工完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到具体的工作情景中,激发学生进行标志设计的兴趣,对学生展开系统化的标志设计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化地收集有关调查研究;行业基础信息资料。在经过市场调研之后获得标志设计工作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实现客户调研,充分了解客户的设计想法,并将这种想法充分融入到自己的产品设计中。同时,小组代表还需要加强了客户之间的定期沟通,通过沟通获得有关标志设计的创意方向和有关信息。在获得了有关信息之后,小组成员要组织内部讨论,解决成员对信息的质疑,不断推敲观点,完善对标志的设计。在作品构思的过程中,要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思想意见的碰撞来形成全新的创意。比如,第一个设计小组在标志创意的设计中遇到了设计瓶颈问题,创意思考的对象是文化传播公司。基于此,文化传播公司标志的设计总应用广播、喇叭、电影胶片等元素,无法体现文化传播行业自身的特点,得不到客户的认可。针对这种问题,小组成员内部进行讨论,思维活跃的成员主张逆向思考,即不应该局限在代表传媒发展的图形上,而是需要将图形开发设计成为传媒形象的代表。在这种创意提议下,有小组成员提到了“门”这个元素,寓意传媒文化“引进来”、“走出去”的概念,适合传媒行业创新发展的特点。 工作室的教师一般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设计专家共同组成,学校内部的教师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设计技能。为此,在工作室模式下标志设计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告诉学生这门课程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方法,并指导学生收集文化传播标志,对收集到的标志分类整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小组任务的完成进度来调整教学进度。比如,第三个设计小组很多确定了标志设计的定位,之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设计的构思。设计构思之后,这个小组设计的标志形式没有得到客户的认可,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对标志的造型进一步分析,让学生从从文化角度向客户阐述设计的内涵,从而让客户接受学生设计的理念。 课程实施的监控流程要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教师通过不同设计阶段各个小组成员提交的成果来对学生的设计技能、设计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引导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标志设计问题。 工作室模式下标志设计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活跃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展现意识。通过工作室模式下标志设计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会和客户进行沟通,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诠释标志设计的内涵,扩展标志设计意蕴深度。在工作室模式下的标志设计教学主要是以小组分工的形式进行,将标志设计能力较强的学生任命为组长,带领其他成员进行标志创意化设计,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提升班级总体标志设计能力。 综上所述,工作室模式下的标志教学能够让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充分趣味化、人性化,提升学生艺术标志设计的实践操作技能,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分工合作中引导学生学会讨论、学会探索、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有选择地进行标志设计,提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由北京国际设计周、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DONTSTOP机构共同发起的中国城市馆,将于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期间正式亮相,这是继2005年威尼斯双年展设立中国国家馆之后,中国在建筑双年展上推出的第一个以城市规划、建筑为主题的展示平台。楼市传媒和意大利DONTSTOP机构对本项目给予了支持,并提出对未来的设想。 据意大利驻华大使白达宁介绍:“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将于2014年6月7日至11月23日举行。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被誉为‘艺术的奥林匹克’。此次‘中国城市馆’的推出,标志着以城市为线索的中国当代建筑艺术正式登上威尼斯双年展的舞台;也标志着更多的中国城市,将有机会通过中国城市馆的平台,进入与2015年米兰世博会联动的2015年威尼斯世博会。” “全新设立的中国城市馆的视角被定义为‘穿越’,不仅表现了中国城市馆与中国国家馆之间的紧密关系,也寓意着中国城市正在经历一个特殊的过渡时代。”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曾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这个视角出发,中国城市馆将通过‘穿越中国城市’项目,展示更多中国城市变迁的历程与思考,加深威尼斯作为西方城市的范本与中国各城市之间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及优秀地产商的参与,显示着地产行业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专程从意大利赶来的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DONTSTOP机构首席设计师米凯勒介绍了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相关情况。他认为,北京国际设计周推荐北京大栅栏项目与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雷姆·库哈斯主张的“建筑与规划既要回归本质”,同时也要具备“引人入胜的现代性”理念是一致的。作为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建筑规划顾问机构成员,米凯勒还向更多的中国城市通过“中国城市馆”的平台加入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大舞台发出了倡议。 北京大栅栏琉璃厂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王志忠介绍,从201 1年开始,北京广安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国际设计周合作举办了设计之旅板块的“大栅栏新街景”,建筑师粱井宇和设计周前创意总监陈伯康联合发起,邀请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等中外优秀的设计师和艺术创意项目进驻老街区,成功地让设计走进大栅栏。老街区与新设计的融合碰撞,不仅使参观者在走街串巷的同时感受老街的独特魅力,也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鲜活化提供了新思路。 作为此次活动的协办单位及官方合作推广机构,楼市传媒为中国房地产、城市发展与代建筑艺术搭建起了相聚、合作、沟通、发展的行业新平台。一直以媒体角度观察近二十年中国房地产变化的媒体人、楼市传媒董事长蔡鸿岩说:“房地产过去二十年的辉煌发展为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给城市造成了交通压力、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是需要思考如何从关注GDP转向关注民生、环境、文化传承等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了。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通过与国际同行的对话让我们冷静思考——中国城市发展如何更趋于理智,如何更好地与文化传承保护结合起来。” 事实上,楼市传媒关注城市发展与当代建筑由来已久。2013年,楼市传媒与北京国际设计周正式签约,成为其房地产行业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承办2013年北京国际设计周中“D21中国建筑设计奖”的论坛、展览、评选等环节。楼市媒体与北京国际设计强联手,开创中国房地产建筑设计、中国青年建筑师评选之先河。 有的皖籍人士一遍又一遍地观看,不愿离去。“在贵州,我们也有自己的家了!”有的乡亲情不自禁地说。在贵州要创办安徽商会的消息,令皖籍人士欢欣鼓舞,喜上眉梢! 资助贵州省安徽商会筹备宣传工作的人正是贵州传媒界的代表性企业之一――贵州天路鸣航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罡。徐罡现任贵州省安徽商会常务副会长;贵州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贵州省青年联合会委员;贵州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中广协贵州省广告协会理事;民航广告传媒联盟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 1993年,22岁的徐罡创办了“贵阳沪光霓虹厂”,为了和市场贴近,延长产业链,扩大利润空间,在该厂的基础上(1999年)创建“贵阳沪光霓虹广告有限公司”,担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形成了创新的“前店后厂”的广告业模式,构架互补型广告业态。如今,该公司已发展成为贵州省内规模最大的霓虹广告制作和商。多次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和先进企业。 已经摸清广告业发展规律的徐罡,对广告资源有着深刻的认识。2002年,为实现他在传媒业中更大的理想,创办“贵州天路鸣航广告有限公司”,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该公司一举成为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所辖广告传媒的独家经营、开发、管理的专业公司,垄断了贵州唯一国际机场的传播资源。 依托优势高端广告资源,“天路鸣航”跃升为一家为客户提供全面广告支持的,集广告策划、执行、承办、品牌形象创意、构建、管理于一体的综合型广告运营机构。获得业界的众多奖项。该公司2002年设计的马年标志,人选《中国创意百科》。成为“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新兴广告业态的领航企业。 贵州酒业是一个区域性特色行业,2005年“贵州世嘉联合营销有限公司”成立。徐罡仍然担任执行董事,是“水井坊”系列产品贵州省唯一经销商,同时“贵州醇”系列酒品,即使在酒乡,产酒大省,“世嘉联合”依然独树一帜! 同年,徐罡还创办了“贵州锡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出任法人代表兼总裁。翌年取得贵阳市宅吉麻冲地块的开发权,目前,该地产项目已经通过规划单位审批,进入建设阶段。 2006年,徐罡因帮扶青年创业有功,被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励业工程”领导小组授予“励业工程”特别贡献奖。 4月27日,在烟台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市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共同组织发起了“烟台市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征集活动”,面向海内外公开征集城市形象标志设计和城市形象宣传广告语。一时间,围绕烟台到底应该拥有怎样的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这个焦点而展开的读城运动迅速席卷整个城市,并在全球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4月20日的《烟台晚报》上,一封读者来信被刊登在报纸的显著位置上。这一不寻常的方式很快就引起市民们的强烈关注。这封由“烟台十大文化名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宋萧平专门写给《烟台晚报》编辑部的信,发出这样的呼吁:烟台应该“拥有自己的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语”,使烟台的精神核心、文化内涵和天赋形胜等城市禀性得以实化,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这一提议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在烟台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 来自街头的声音――做了五六年招商引资工作的李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感叹:“我们常年奔走在世界各地为烟台招引项目,由于烟台在外的城市形象一直比较模糊,我们常常为此陷入尴尬的境地。” 来自网络的声音――网友“风雨天一阁”在烟台城市互联网论坛上表示,一个城市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形象标志”的,这是一个城市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身份证明。烟台就必须打出特色牌,树立具有自己独特存在价值的“商标”与载体。 来自学者的声音――山东工商学院老师牛勇平说,烟台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近来又增添了全国文明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等新的自豪,可到底什么才是这座城市的特质?作为一个处在开放前沿的沿海城市,烟台应该有自己的具象和声音。 来自官员的声音――烟台市旅游局局长金志海认为,“挖掘能够浓缩烟台文化精髓、体现烟台城市精神的标志和宣传语迫在眉睫,它不仅是城市自我宣传的需要,更是外界了解烟台的需要。” 随着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城市专家、文化学者、政府官员、甚至海外“烟台人”纷纷参与到“烟台到底应该拥有怎样的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语”这一话题中,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和烟台日报传媒集团迅速联手,于4月27日共同发起了一场面向全球的“烟台市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征集活动”。 事实上,“由一封信引发全城大讨论”的这种局面,是在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与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密谋”下进行的。 为扩大“烟台市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征集活动”的影响力,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与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合谋”,在活动开展前先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造势运动”。征集活动正式启动前一星期,一封刊登在《烟台晚报》显著位置的学者来信,成为打响烟台“征集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语”舆论造势第一炮。 在这封情真意切的信中,学者宋萧平全面阐述了烟台确立新的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的重要性;然后围绕烟台城市形象、品牌建设、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展开市民大讨论,并最终将话题落脚点放在“烟台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征集上;与此同时,作为此次征集活动的官方网站――水母网推出了“您对打造烟台城市形象有何建议?”的大型网络问卷式调查活动;随后,《烟台晚报》发表系列文章,分别从烟台市政府新闻办负责人、城市规划师、旅游部门的负责人、文化学者的角度,畅谈“烟台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的必要性等。 当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所属平面和网络媒体所做的一系列前期造势活动使市民关注度达到时,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和烟台日报传媒集团趁势发出活动征集启事,正式拉开 “烟台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征集推广活动”的大幕。 为了让海内外更多的民众关心、参与此次活动,使征集过程同时成为一个宣传发动的过程,自4月下旬开始,主办方就协调联络了海内外各知名媒体机构,如《人民日报》、《中国日报》、香港《文汇报》、美国《侨报》、韩国《》等,陆续刊登了《烟台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征集启事》;水母网则在首页醒目位置添加活动首页链接,并登载社会发展情况、介绍烟台历史文化的文章、展现烟台秀美景色和多种经济的视频,方便参与者更好地了解烟台;此外,新华网、新浪、搜狐、文化传播网、创意在线、征集网等大型综合和专业网站大量转载启事内容,链接活动网页。 在活动进行过程中,烟台日报传媒集团还不定期地在报纸和网络上刊登征集情况介绍,与读者互动,解答参与者的疑问,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来;为提高应征作品特别是城市形象标志的专业水平,主办方还专门给北京、上海、广州以及山东省内各知名高校的美术、设计类专业院系、设计公司寄发邀请参与函,吸引他们关注并参与这次征集活动。 一系列举措使这次征集活动成功地获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积极回应。作为应征方案的两个“投稿点”,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和水母网自4月27日征集活动开始以来,咨询电话忙碌不停,应征方案更是应接不暇。很多外地的热心人士专门打来电话一再询问相关细节,表示愿为烟台的城市形象宣传献计献策,一些性急的本地市民干脆专程赶到“投稿点”,送上自己的作品。 充分的商讨论证、精心的宣传策划、广泛的媒体宣传,一系列有步骤、有目的的宣传推广工作,不仅扩大了征集活动的影响力,也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人士踊跃地参与到征集活动中。到征集活动结束时,短短两个月时间,主办方累计共收到来自海内外的应征广告语近30,000件,标志设计2000余件,平均每天有近500件作品应征,官网的展示页面达到近3000页。 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是读城的向导。那么,对于烟台来说,其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是什么?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应该如何定位? 从水母网友在论坛专区展开的讨论来看,这次征集活动中,不仅包括了很多代表着烟台传统的作品,如“灯塔”、“葡萄酒城”、“山海仙境”等,还有很多具有独创性的观点和建议,“海量烟台”、“生活之城”、“Hi,烟台”等理念、标语的新鲜出炉,让烟台城市形象的内涵定位增添了不少新鲜元素。 负责此次征集活动的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近年来烟台高度重视城市形象宣传,但总体来看,城市形象的宣传仍存在特色标志无规划、主题口号不统一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做好烟台整体城市形象的策划包装和宣传,迫切需要打造一个统一的对外宣传形象。而通过“海选”这种具有较高参与性的征集方式,选出城市标志和宣传语,一方面可以调动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力量,集思广益,为更好地宣传烟台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可以借此造势,进一步提高烟台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关注烟台。 据介绍,为了保证评审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主办方制定了详细、周密的评审标准和评审流程。从6月28日到8月11日的整个评审过程中,包括了初评、复评(网评)、专家定评三个步骤。最后,由国内著名的文化传播、形象设计、公共关系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和教授组成的专家评议组,选出了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各5条候选作品,并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出发,通过与领导小组、作者本人充分沟通交流,对候选作品进行了修改完善。目前,修改完善后的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候选作品,已报送烟台市主要领导审议,确定最终的中选作品。 据参与此次专家定评的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砚农介绍,对于如何确定入选作品,评议小组的专家学者们给出了两条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一是是否体现了烟台最主要的诉求,同时既能在国内达到传播效果,又能兼顾形成记忆深刻的“国际印象”;二是是否符合文化传播的特点、方式,能够影响到更多的受众目标。他表示:“入围专家定评的几百个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了烟台的特征,但很多作品不能达到可期的传播效果。对于哪些是烟台的主要诉求,什么样的‘标志’最具代表性、包容性,适合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审美和要求,易于传播、方便记忆?这些问题专家学者们都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议。” 美国电视新闻主播的明星化是美国新闻传媒的一个特色。美国的新闻主播明星制是商业化运营的结果,也是美国各大新闻集团相互竞争的产物,同时也是美国文化带来的美国百姓选择的结果。本文就美国电视新闻主播的明星制的特点和管理体制分析,试图找到其中科学的管理体制,为我国的传媒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主播团队的核心正是明星化的主播,主播在其领导的团队中,负责整个新闻的采访、稿件的撰写、采访策划,并要求对相关新闻背景深入了解,把握整个新闻事件与社会大众的关系,及新闻受众感兴趣的问题。借助明星化的主播团队之间的相互竞争可以提升新闻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比起接受一个新闻团队更容易接受一个知名的明星主播,而对新闻集团管理层来说,这种团队化的管理方式更为有效。也就是说明星主播是一个明星团队的领导和核心。 在美国社会,一个成功的明星主播能够将一类新闻人格化,具有强大的号召力。熟悉而又具有魅力的明星主播无疑能够更好的提高收视率,从而为电视业提供更多的商业价值。因此作为电视台管理层来说就非常有必要下大力气包装和打造自己的明星主播,这种包装是多方面的,美国各大广公司大都设置了专门的部门负责明星主播的形象宣传推广,在遵守商业规律的同时制定细致和科学的计划步骤,并能够调用大量的人力物力。 美国的新闻明星主播收入非常高,有些全美级明星主播收入甚至超过好莱坞电影明星,达到几千万美元的级别。这不仅是因为明星主播能够为电视台创造巨额财富,同时也表现出具有号召力的新闻主播是收视率的保证,是各电视台争相追逐的宠儿。但是美国传媒企业对明星主播的考核和评价也是非常详细和具体的,设置了以收视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一方面科学评价各主播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主播的工作压力,提升了工作效率。 美国电视新闻主播都是从各个新闻节目中层层选的精英人才,要求一定具有良好的新闻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求丰富的一线职业经历,同时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能够发现社会大众的兴趣点,能够独立撰写新闻稿件,能够对不同的新闻事件发出自己具有特点的看法。同时还对新闻主播的外在形象和谈吐修养、教育经历都非常严格,新闻主播不仅要有自身人格魅力还要有名校高学历背景,同时更需要对新闻工作的热情和敬业精神。 美国各大新闻机构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终身教育,各新闻公司都会定期召开讨论会,调配各部门优秀人才讨论参与节目制作,并且长期设置观众交流了解市场反馈,同时公司还会定期举办相关的业务培训,如果有重大技术进步,公司还会联合大学开设课程共同培养人才,并且建立储备人才库。 在美国社会,最有效的激励当然是钱,美国顶级明星主播的薪水甚至能够达到好莱坞电影明星的程度。美国各大电视台会设计一种基于收视率的分成分账机制,针对顶级明星主播甚至还有股权激励等方式。 美国的新闻主播与公司之间是双向选择的关系,甚至是类似于体育界俱乐部球员转会的形式,新闻主播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发展前途选择不同的广播公司。而在签约期满后,各公司也会根据自己的策略调整及对主播的考核来判定该主播是否适合于该公司,然后觉得是否续约,及是否加薪或者降薪。这在双方方便但同时也更加促进了公司与公司、主播与主播之间的良性竞争。 早期学者开始探讨融合时,多从媒介融合的角度,这主要来源于国外的研究,在引入国内时,译作“媒介融合”占绝大多数,但在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文件的出台,事实上将关注的视角由“媒介融合”向“媒体融合”转移。无论是学界还是行业,对“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两者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做过多的区分,一般都通用,但随着融合的推进,“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的差别开始显现,所谓的“介质”和“实体”探讨的是不同层面和层次的融合。 传媒组织设计是对传媒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把任务、责任、权力的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活动。传统的传媒组织设计原则强调集权和权威,特别是在传媒从事业向企业转变,进行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传统的组织设计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与局限性。2001年,文化产业成为全国第十三个上市门类,这标志着中国的传媒组织形态开始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转型升级。 格林斯丁(Grenstein)和迦拿(Khanna)将这种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边界的模糊或消失”。这一描述事实上为产业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正是因为被高度鼓吹的融合与边界模糊,使得很多传媒企业管理者理所当然的认为行业与行业之间虽然没有天生的融合基因,但后天环境的变化已经为彻底的融合创造了条件。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业务如雨后春笋的铺开,导致多数的业务融合延伸都只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产业融合业已出现,它探讨的是传媒经济高度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要考虑到以部门间交易规模激增的前提,对过去固有的产业边界进行调整。但企业管理者在思考未来发展方向时,应该把企业的战略放在第一位,以战略为导向去思考传媒组织的设计,盲目的规模化或者以收购形成的母子公司结构不具备普遍性。彼得德鲁克曾给过企业一条通用的,简单的建议:知道你身处何处、知道你想往哪儿去、知道如何到达那里。虽然是简单的三个问题,但在当下的环境里,对于开始市场化运作的传媒企业要回答这三个问题普遍感到迷茫。这就反映出了一个现象,目前的传媒企业或者说传媒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捉襟见肘,因为长期积累的各种资源在网络的冲击下还能够在一段时间保持市场影响力和注意力,但随着网络的深入,组织结构内部反映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新部门层出不穷,旧部门不断裁汰,这样的举措更多是为了应对一时的环境变化,当一个风头过去之后,新的问题出现,传媒企业再次进行内部调整,虽然事后的追溯型组织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这中间产生的内耗成本远远超出了组织变革的效能。因此,对于传媒企业来说,在这个大转型时期,除了防守以外,面向未来的清晰发展战略需要被拟定,要切切实实的思考企业自身的发展问题,而不是疲于应对外界环境变化中。以战略为导向所进行的组织设计是顶层设计最集中的表现,战略本身就是一种高层的总体构想。目前很多传媒企业设立了类似于新媒体部门,全媒体整合中心等组织上的类融合产品,不仅不能够发挥新组织产品的效能,反而影响了传媒企业日常的正常组织运转,这都是缺乏顶层设计的结果,一切类似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为都不能从源头上解决组织的迭代问题。 通常在分析企业发展环境时会考虑用PEST的模型,即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政治环境是国家层面的,经济环境是市场层面的,社会环境是历史文化层面的,这三者基本不以单个企业为转移,而技术环境的形成,往往掌握在少数行业标准制定者手中,比如创造了移动智能手机的苹果公司,创造了搜索智能引擎的谷歌公司,创造了电子商务消费的阿里公司,这些公司以技术创造新型商业形态,引领者各行各业的发展。对于一般的企业,特别是传媒企业,除了在政策红利上占有优势以外,行业内最为看重的技术反而成了企业发展的短板。因此,在进行传媒组织设计时,认清并尽快适应环境至关重要。纵观传媒格局的发展,将一种传播媒体推广到5000万用户,报纸用了200多年,收音机用了15年,而互联网只用了5年,可见环境的变化留给我们作出反应和处理的时间越来越短。传统的思想指导都是以长期利益为主,不过多强调对短期利益的追逐,这是得到普遍认可和检验的,但问题在于长期和短期目标的衡量已经不能用传统的标准来进行了。举例来说,传统主流媒体的目标是打造话语权和公信力,但却在微信微博这些新媒体形态出现之后一窝蜂地采取“两微一端”的业务布局,显而易见的是“两微一端”就是获取眼球的短期利益,毕竟没有人不知道媒体发展的下一步捕获用户眼球,产生注意力经济的又将是什么新的媒体形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对“两微一端”的布局,传统媒体的位置在新的传播格局中依然占有重要的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舆论的走向。对于众多传媒企业来说,设立新媒体部门,成立项目小组可能都是短期的组织架构,但这样的短期行为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未来的组织建设中,特别是扁平化和虚拟化日渐成为组织设计的走向时,一个个的短期利益和短期目标正构成了长期利益和目标,关键在于对当下身处环境的判断是否正确。能够取得短期效益很多情况下并不与长期效益相抵触,在环境变化下的顺势而为往往只能实现短期利益,因为环境变化的需要对组织进行短期的调整与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对传媒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内耗,但如果这种内耗因为组织的不作为而遭受更大的损失,短期效益的实现就是有意义的。 组织效能是用来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体系,它代表了一个利益组织,实现其具体目标的程度。简单的说,所谓的组织效能,是组织建设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物。组织设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降低投入与扩大产出的过程。组织复杂性是构成组织的不同元素、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组织整体表现出多样性、动态性、变异性、不可预知性等复杂特征。它不仅体现在结构的复杂性,也体现在认知的复杂性。媒体融合使得原本组织复杂性这一特征体现的越发明显。组织效能的发挥面临的挑战与日俱增。计划经济体下的传媒结构具有相对简单的结构和行为,随着技术进步和体制改革,组织结构开始由单纯的直上直下的直线型向事业部制、矩阵型、网格型等多种组织结构转变,组织的信息系统变得复杂,管理等级和管理跨度开始增加,组织对外界变化的反映开始滞后。高阳在《基因重组:媒体的深度融合及“下一代媒体组织”的产生》一文中提到了“下一代媒体组织”的概念,他认为,随着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新媒体融合的进一步深入,新、旧之间的“基因重组”不可避免。双方将遵循进化模式通过重组各自优势基因而形成一个新的媒体物种。因此,对多个利益群体或者说利益相关者进行合理的调配就显得格外重要。2013年3月6日,时代华纳集团宣布将旗下负责杂志业务的时代公司剥离为独立的上市公司,对组织进行了调整,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是组织的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在今年10月,美国排名第二的电信服务巨头花费850亿美元对时代华纳集团进行收购,再一次进行了组织的重构。两次组织上的变动都是在新环境下从效能的角度着手,当然这一效能是否能达到公司的理想预期以及效能能够持续发挥多长时间还有待检验,不可否认的是,公司在考虑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将整体效能的发挥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一旦环境发生变化,组织也要伺机而动。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周围的环境分分秒秒都在发生者变化。1965年,Intel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半导体芯片上可集成的元器件的数目每12个月便会增加一倍。这个理论不仅仅是对芯片行业的预测,而是对整个技术发展的预测,周围的环境不仅在变化,而且是指数级加速度变化。古典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指出,合适的管理幅度应该是管理4-5名部门经理,部门经理管理2-3名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管理2-4名工长,工长管理25-30名工人。这一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组织设计的权威。但随着互联网的推进,机械化和工业化的升级,人工智能开始出现在各大流水线人的规模可以轻松实现。传统的报社,在执行一项采访任务时,通常会配备,记者,摄像,录音等多人采编团队。而现今,各大传媒集团都成立了新媒体中心,全媒体报道中心等新的组织形态,同时因为采编工具的升级,内容传播速度和形式的新要求,以“超级记者”为代表的采编新个体为众多媒体争相借鉴,采用机器人写稿在财经新闻和体育新闻的生产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上述都是在组织设计上遵循动态性原则的表现,通过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实现组织上的融合,以点带面,由单点融合向全面融合延展。 传媒企业跟一般市场中的企业不同,不仅是因为其所提供的产品本身具有差异,还因为其产品使用过程中和适应完成所产生的作用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传媒产品是二元产品,与之相配的组织也呈现出双轨制,以党委为中心的行政负责班子和以社长(台长等)为中心的经营负责班子。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其他行业的党委结果的存在是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不外流,传媒企业组织中的党委成分不仅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管,还要对产品内容进行把关,因此在我国传媒组织演变过程中,党委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统一部署,96.5%的应转企改制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最大的难题就是人员的管理,包括高管,中层领导以及一般员工。从目前的现实考虑来看,我国传媒企业属于“党管媒体”,尽管不同的媒体企业类型收到的限制程度有一定的差异,但在人员使用上依然是“双轨制”,这在转企改制的期刊企业中更为明显。对于期刊企业来说,事业编制员工和聘用制员工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稳定性与流动性。媒介融合的发展,期刊企业性质的不断深入,期刊企业人员的流动性将进一步加大,而稳定性则表现在高管和中层领导的管理上。传媒组织的设计考虑到传媒生产的特殊性需要兼顾多个环节和部门。传媒产品的生产具有相对的复杂性,在传统的组织设计中往往忽视打通各个层级和部门角色或项目的重要性,使得传媒体制改革的开展十分艰难。 对传媒企业来说,目前的组织设计一般遵循三个基本路径,一是继承式设计,二是调整式设计,三是创新式设计。这可以根据传媒企业的不同体量规模和影响力进行划分。很多传媒企业长期以来沿用事业单位的做法,一套组织结构多年来保持不变,他们认为组织的稳定性能够保证管理的高效,但他们忽视组织建设的渐进性与阶段性。传媒企业组织结构的渐进性是与市场的发展阶段和传媒企业的发展阶段相协调的,表现为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企业状况对组织建设的影响。媒介融合将传媒企业的竞争者扩大到行业外,传媒企业内部各种媒体形态本身就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现在还要与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企业等诸多足够产生影响力的企业展开竞争。竞争的白热化就需要传媒企业对内部组织进行自适应的调整。以辽宁出版集团为例,其组织的设计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经历了以控制为主导的组织结构到以创新为主导的组织结构,最后形成以融合为主导的组织结构的组织形态,而不是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渐进性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将长期的存在,传媒企业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来搜集数据,再反馈回企业,尽量保持与市场的发展同步,以往机械化的、僵化的、静态的组织结构设计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的传媒企业发展要求,既要兼顾短期利益,长期利益,还需要兼顾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这对于传媒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现代管理大师前GE总裁韦尔奇强调:“确保组织未来成功的关键,在于有合适的人去解决最重要的业务问题,无论他处在企业的哪一个等级和组织的何种职位,也无论他处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因此媒介融合环境下传媒组织结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以流程为主的网络化、扁平化组织。从目前的传媒环境来看,扁平化组织是围绕流程而不是部门来进行构建,这恰巧是融合环境下对组织流程再造的核心所在.媒体融合大大加速了信息的传输,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受众已经成为具有充分自主选择和高级要求的用户,以媒体为中心而建立的组织机构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滞后与迟缓。传统媒体组织的柔性若,灵活性差的问题日益凸显。而扁平化组织管理主体明确、运行成本低、传播效果强、生产效率高等优势,成为媒体融合下组织发展的内在需求。传统媒体的发展已经有了长期的积淀,之所以面临生存的挑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固有的模式根深蒂固,难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因此采用扁平型组织结构是为了让整个企业更快地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扁平化管理能够扩大管理的孤幅度,降低管理费用,减少管理事务。当然单一的扁平化组织并不完善,因此期刊企业在进行组织结构创新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做适当调整,既充分体现整个组织运行的效率,又充分发挥个人在组织中的作用,构建融合型组织结构。 目前我国期传媒企业组织机构中过于突出部门的作用,也就是巴斯德组织理论中提到的正式组织的作用,强调个人服从于正式组织,强调“有效性”而偏废“能率”,而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组织形态恰好是要强调人的作用,强调人的融合,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目标;信息传递。组织是一个系统,但作为组织中的个人对组织的选择是自由的,在未形成共同目标时,个人是不会加入某个组织并产生协作意愿的。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是在个人对组织认同才自动产生的,这种认同来自于个人对组织目标的判断,依据个人行动的有效性与效能来决定的,而组织通过经理人员的职能,用影响和控制的手段对个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修正。只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并不断努力把个人目标内化在组织目标之中,才能提高人员对组织的忠实度。 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成熟催生了组织的虚拟化。邢永杰在其《基于博弈论的虚拟组织理论研究》一文中提出,“虚拟组织是为了达到企业某些特定的目标,经由分工与写作和不同能力与资源的整合,以及各方不同层次的权利与责任,而构成的组织的集合”。它具有突出的优势、相互信任、机会导向、无边界性、临界的组织规模和信息技术支持六大特征,其与传统的组织相比的差别可以从图2中看出,虚拟组织高度的柔性、敏捷响应性是传统组织不具备的。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所有媒体组织的从某种程度上都带有虚拟的成分,传媒产品的生产、流通与消费都可能是在虚拟的环境下开展。不同于传统组织借助有形的结构来支撑自己,虚拟组织更多的依靠互联网络和其他平台网络来实现互通互联和整个传媒的运转。虚拟化的组织设计可以最大程度上满足灵活多变的媒介环境,特别是在“全民麦克风”和“全民生产”的时代,组织内的成员要快速灵敏的对内容作出反应,如果还通过实体的组织,层级管理,无形中产生的资源浪费和低效能让传媒企业在融合与竞合中障碍重重。因此,未来的组织设计,会朝着虚拟化的方向发展,是组织部门的虚拟,组织成员的虚拟,甚至是产品的虚拟。 组织建设是传媒融合发展的高层需求,从顶层设计到基层部署都有待于组织设计的优化。组织的融合是继内容和形态,或者说平台融合的下一个阶段,是真正实现媒体融合的关键,因此,未来的传媒组织设计会更加的灵活与动态,并伴随着传播方式和传播消费的改变而改变。 [1]高阳,原平方.基因重组:媒体的深度融合及“下一代媒体组织”的产生[J].中国报业,2013(12):30. 如今的时代已进入了一个以图像为中心的时代,而标志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公众传媒符号,以其简洁的图形文本建立出深厚的内部情感与涵义,并借助人类在长久以来的生活经验中获得的各种思维能力,传达与建立特定的信息传递纽带。 用特殊的文本及图像构成的能够表现事物特征的一种记号,就是现代标志设计的定义。从视觉设计的概念和定义来看,符号“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正好符合了设计的初衷;将脑中的见解和定义转变为事物的设计过程正是设计师利用各种符号语言将自身情感与经验得以建立和再现并将其传播出去的过程。 企业或者大公司的行销目的就为了能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并且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其中最直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标志设计。它们不仅仅只是某种图像的传播,更主要的功能是要能够代表这些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形象的一种符号。这些标志“符号”是认识一个企业最直观简化的手段,往往由一些有意义的代码、文本、图形或图像系统构成。 现代企业在技术、资金、人才,渠道都并驾齐驱的条件下,为何跨国企业能在中国市场如此嚣张?我认为是品牌的传播。而标志作为一个企业的精神核心的象征以及对外传播的媒介,它存在的意义实际上就是“塑造品牌”。现代标志设计其实就是对企业文化的浓缩,也就是对企业精神或者文化初衷用最直截了当的形式浓缩并提取最精华的部分,运用色彩、形状和结构的组织建立形成的一种视觉形态。 伴随技术日新月异地变化和发展,我们欣喜地迎来了数字信息时代。数字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所带来的革命就像一场暴风雨,迅速席卷了全世界。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资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作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相互转换了。第四大众传媒互联网和第五大众传媒的手机间点对电的信息传播使得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真正的信息时代。而新媒体的诞生,新技术的运用使得企业的企业形象设计发生了新的改变。 20世纪50年代初,保罗·兰德为IBM(美国商业机械公司,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s)公司设计的企业标志和形象设计被认作是真正意义上的CI设计的肇端。此后,CI设计在全世界企业中风靡一时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很多企业都是企业形象运用的收益者,他们凭借着全球统一的形象、统一的标准、统一的理念,奠定了自己品牌坚实的基础。随着时代的更替、技术的更新,CI已经从单纯的视觉传达设计演变为一种企业形象的传播策略,对于企业品牌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技术的应用、新媒体的不断推陈出新,必然造成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的领域的拓展。这包括五个方面; 3.1,CI不再是大型企业或者是传统行业的特权,现代的CI已经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城市形象设计、栏目包装、影视行业等等。 尤其是近几年央视和各省市电视台纷纷打造特色形象,频繁推出特色栏目,通过电视台的整体策划和这些栏目的包装,有效的提高了电视台的收视率。比如,湖南卫视成功的形象包装和有效地利用媒体资源打造了收视神话,也缔造了“超女”平民造星的神线,新技术的运用使得CI体系发生了改变并进行了拓展。 以往我们公认的对于CI的划分是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但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码媒体的兴起和普遍应用,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已不仅仅局限于平面媒体、纸质媒体因而必然导致原有的CI构成体系的变化。 CI不仅应该包括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还应该包括AI(声音识别)和DCI(网络识别)只是有些人认为AI和DCI于VI之中,而有些人则认为它们应当独立出来自成一个系统个人更加倾向于第一种的划分,但无论怎样划分,我们都不难看出在企业形象设计中二维世界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成为历史,企业形象在网络中必然以网络所能提供的特有的形式传播,将动画、声音、形象、文字等等统一于一体,不断的开拓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的设计空间、传播空间。 在企业的形象设计系统中,作为设计人员,处于关注核心地位的是企业的视觉化系统,下面以视觉系统为例,论述数字化技术对企业形象设计中的视觉系统的深远影响。 数码技术中独特的数字设计语言使视觉传达领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并导致了设计语言的重构。以标志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近两年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在宣传和推广时都会使用一个动态的标志延展。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标志的诞生,在设计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图四)。这个被称为“会呼吸的标志”,是能够根据不同场合改变结构和色彩的波纹图形,在整体情况不变得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运动状态。由著名设计师组成的国际评审组织在评价中指出,这个外观看似生物结构的造型是标志设计领域,技术运用手段变化的重要标志。它让我们惊讶、激动、继而赞叹。这一设计理念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欣赏标志,或者说,赋予了标志又一全新的生命。 与汉诺威标志类似的动态标志还有互联网上最强大的搜索引擎google的标志,标志能随着搜索页数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季节场合的变化而变化。设计师设计了前所未有的可以带来视听震撼的标志,这种生动活泼的标志,更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同时也更加有效地将企业的精神传递给大众。只要技术可以实现,在未来声音、气味、质感(触觉)都有可能成为一种标志性的识别,运用到企业形象设计当中,使人的各种感官感受得到回归,而不仅仅只靠视觉来识别。 第二.数字技术的发展一度导致了关于企业形象再设计的思考从而出现了具有数字化特质的企业形象。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企业形象领域也都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企业形象数字化的进程,并一度在设计领域引发了关于企业形象再设计的思考。一方面,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的企业形象更加贴合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又为企业具备数字化特质提供了可能。 从普遍意义上看,一成不变的形象不能适应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的需求。在企业更换形象的背后,起作用的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向数字化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新形象较以往的形象有更强的时代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这些新的形象也都从侧面体现了数字化企业形象的特点。 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被SBC(西南贝尔)公司收购后,标识改变了。标识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从表现形式上显示了具有数字化特点的形象与传统企业形象的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新兴产业——IT产业博鱼首页平台在线,它是数字信息技术的直接受益者,它的发展速度之快是传统行业望尘莫及的。它们的形象也体现着科技和进步的力量,彰显着某些数字化的特点。 信息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行业获得了飞速发展的机会,现代科技企业的兴起要求企业的形象设计在风格上一定要打破原有的局限,体现高科技的独特魅力.从而为这种企业设计风格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先进的制图技术.使绘制更为精美的标志成为可能.为其提供了主观条件.企业形象的设定不但应该体现出公司的朝气和不断的进取心,体现出企业自身的公司理念,而且还必须能把本品牌和市场上的其它商标区分开来。具有数字化企业的特质。 像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像素风格的设计、电脑波普风格的设计(或叫后波普风格),这些风格也都逐渐地渗透到企业形象设计当中,其共同的特点是:它们的媒介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并且在视觉感受上呈现出很强的图形符号化,具有新生代的特色。 03.4,在设计和需求这对矛盾中,技术起到了调和的作用,它使设计更符合人的需求。 技术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像钢铁或者水泥似的,理性而古板,相反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人们生活的更为舒适提供了可能,也为实现人性化的设计创造了条件,而这也正体现了科技的人文关怀。随着时代的更迭,人们对生活理解的变化,需求层次的上升,品牌获得人们认同的要素不断改变,每个品牌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各自的形象化生存。今后企业形象设计的发展将倾向于更有亲和力,更贴近于自然,在设计中应当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应当尊重人的感受,回复人之为人最基本的感官感受和体验,抛弃那些过于苛刻和严格的范畴的界定和要求,使设计更加人性化,具有弹性和灵活性。设计原则则由以往的形式服从于功能转变为形式服从于情感。 03.2.4,新技术、新媒介的介入使企业形象及其品牌在推广和宣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更多的手段和方法,使传播更加的快速和有效。 较之传统的纸质媒体、广播媒体以及电视媒体,基于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网络媒体、移动网络媒体具有更强的传播能力和更高的传播效率,它使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都产生了革命性的跨越式的发展,它强大的传递、沟通、分享信息的能力使人们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科技的力量所带来的变化,是我们最丰富的想象力也无以企及的。数字化企业形象的未来囿于科技的未来之中,同样充满了未知的神秘色彩。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数字化是当代社会发展不可逆的主导趋势,它引发了社会的发展模式、经济技术范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也左右了人们精神文化领域的变化,企业形象的数字化进程同样也是不可以逆转的。我们可以预见到,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化企业形象必然在数字媒体传播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2、《艺术与错觉》ErnstH.Gombrich(英)著;林夕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2 汉莎航空的标志“飞鹤”,如今已成为德国最美的公司logo之一。但有好事者却调侃说:深陷圆环的“笼中鹤”正是经济舱乘客的真实写照——空间狭窄、行动不便,看似在飞,实际在笼。1918年设计出这只“飞鹤”的德国人Otto Firle,当然会对此据理力争。但遗憾的是,直到去世他也没能说清楚,为什么在画完这只小鸟后,非要给它套上一个环? 4月1日愚人节,京东正式启用新域名“”和新logo“天狗”。按照京东官方说法,狗代表着对主人的忠诚,同时拥有正直的品行和快捷的奔跑速度,而这正是京东期待的前进方向。但坊间也有段子称,京东老总刘强东在拿到狗的设计方案后,仍心存疑虑;于是特意找大师算了一卦,算命的说:狗熊压猫。于是,“天狗”就被最终定了下来。 一提到巴克莱银行,我们或许马上就会想到“鹰击长空”这个画面。的确,如今的“巴克莱雄鹰”已飞遍全球、威名远播。1728年,两位银行合伙人John Freame和Thomas Gould经过商议后,把办公地址搬到了伦敦金融街54号。这栋房子的原有标志“圣经”,被保守的银行家们认为不太适合在金融业务中出现,于是他们迅速选用“雄鹰”进行替换,并沿用至今。 德尔海兹是盘踞欧洲大陆的又一头雄狮,与“橙色狮子”荷兰国际集团比邻而居。很多人或许没怎么听说过这家专业从事食品和日用品零售的比利时巨头,但对其旗下的“雄狮食品”(food lion)一定有所耳闻。“雄狮”之所以会成为德尔海兹的标志和吉祥物,说起来也非常简单:这家公司的全称“Delhaize Le Lion”中本身就藏了一头狮子。 1974年,一头身高10英尺,重约500磅的红色雄鹿出现在美国电视广告上。这头看上去饱经沧桑的成年麋鹿,在电视中热情地兜售哈特福德公司的保险业务,竟很快受到观众追捧。受此启发,哈特福德决定把雄鹿注册为公司logo。2010年,该公司迎来200岁生日,设计师又在雄鹿旁加入“Trusted 200 years”的文案,豪放中不失商业美感。 与巴克莱的“雄鹰”一样,英国劳埃德银行的“黑马”也诞生于300多年前。据载,“黑马”首次出现是在1677年,悬挂在伦敦一家金店的上方。1884年,劳埃德银行接管了这家金店。然而彼时的劳埃德已经有自己的“蜂巢”标识,于是两个logo被共同使用。到20世纪后,更加独特的“黑马”备受青睐,从此成为劳埃德银行集团的总标识。 16世纪的荷兰曾在欧洲海上称霸一时,“橙色狮子”正是其标志图案。荷兰军队把“雄狮”绘在盔甲上,一时竟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橙色狮子”因此而备受荷兰国民喜爱。1991年由荷兰国民人寿保险公司和荷兰邮政银行集团合并重组而成的荷兰国际集团,同样沿用了这一标识。他们期望自己也能像狮子一样强健耀眼,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取得霸主地位。 这个怪家伙的学名叫“绿色鬣鳞蜥”,主要居住在美洲热带地区。它们体型庞大,最长的据说可达到1.8米。同其他蜥蜴兄弟一样,鬣鳞蜥也酷爱日光浴。这倒并非因为它们懂得享受生活,而是不得不借助外部热源保持体温。哥伦比亚国家石油公司认为,这个小家伙使用、储存及转化太阳能的本事非常了得,就在20007年把它绘在了集团logo中。 自诞生之日起,“六腿狗”就像它的主人埃尼集团一样,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战斗力。现今,不论在意大利还是海外各地,它们都已名声在外。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看似基因突变的狗狗背后,到底蕴涵着怎样的神秘意味?因为设计师布罗基尼直到去世也对此三缄其口。60年前埃尼官方曾给出一个解释说,六条腿代表着汽车的四个轮子和驾驶人两条腿。可是,你信吗? 时至今日,花花公子的标志“野兔”已成为世界上辨识度最高的品牌logo之一。据说1950年代,休夫纳最终选择兔子是因为他常去一家兔子酒吧。但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兔子也常有性的涵义。这是因为,兔子天性柔弱、容易被吃,为了延续种族,它们不得不努力繁殖后代,所以民间有“兔子爱性”的传言。与花花公子的主要卖点相对照,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2012年1月11日,淘宝商城正式宣布更名为“天猫”。随后广发英雄帖,在全球范围内征集logo设计方案。3月29日,一只出现在红色背景下的黑猫图案被最终,成为天猫最新logo。在西方文化中,黑猫通常象征着某种禁忌,但淘宝商城却反其道而行之,大约是取“不管白猫黑猫,能为客户服务的都是好猫”的实用主义内涵。 [作者简介] 张梅燕 (1978 ― ),女,回族,江苏丰县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文化传媒与社会发展。 当下,由产业融合引发的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展开,它将带来产业间边界的模糊,提升复合经济效应,建立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这场变革首先在传媒业、电信业和互联网业之间展开,以美国《1996年电信法案》为起点,全球竞相放松对传媒和电信业的规制,探索融合时代的产业发展模式,新一轮的兼并重组浪潮风起云涌、至今不息。 学者凯文 . 曼妮预言的“大媒体产业”正在变成现实,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在内的强势媒体被迫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放低身段主动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力求在技术、终端、内容、应用等方面实现一体化。电信、传媒业不再是分立的产业,企业间的自然融合催生了一批跨行业的巨型企业,在技术的推动下,以互联网电视为代表的创新融合业务开始出现,电信、传媒、互联网的产业界限进一步模糊,产业联系更为密切和深入。大规模生产、大资本投入、高新技术运用、高回报收益是当代传媒产业的主要特征。 传媒行业结构复杂,涉及子行业众多,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数字技术以及高新设备的推动下,媒体已经成为集内容、关系、服务于一身的综合服务体。根据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2015年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的分类标准,中国传媒业可分为移动互联网、PC互联网、印刷、广电四大板块,涵盖了图书、报纸、期刊、电影、电视、广播、广告、音像、移动媒体和互联网十大行业(见图1)。 在全球传媒行业并购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我国传媒业积极应对,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先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浪潮下积极“触网”,推行“报网联动”、“台网联动”,将内容推送至网络,打通数字传播渠道、构建互联网融合平台;进入2000年后,由于产业发展的需要,行业内的“整合经营”开始在国内各地涌现,在政府力量的主导下,通过资产重组、资源的重新匹配,一批传媒集团、广电集团、报业集团等传媒企业相继成立。大并购、大融合、跨界打造新型产业链,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我国传媒业的并购潮始于2011年。当年10月下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从政策层面确立了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为后续传媒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从2011年至今,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2011~2012年,传媒产业资本的积蓄和沉淀期:我国宏观经济走势良好,受政策和产业内生成长性驱动力的影响,传媒行业表现出了稳定的产值增长能力和发展潜能。借助行业变革和技术驱动力量,部分细分产业甚至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报纸、广播、电影以及新媒体产业均有抢眼表现,获得资本市场的关注。2012年传媒类企业IPO上市的有45家企业,拟IPO上市的有10多家,香港(含主板和创业板)上市了11家,美国(含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323家企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涉及到互联网、有线网络、影视动漫、图书出版、报纸杂志、传媒营销服务、以及综合传媒7个板块。 2013~2015年,传媒产业并购的发力期:传媒行业的“并购”风生水起。2013年传媒业共发生55起并购事件,涉及影视娱乐、图书出版、广告营销、在线游戏等行业,累计金额将近400亿元人民币。而资本力量在传媒业的第一次发力则出现在2014年,2014年传媒行业并购数量超过200起,行业投融资金额超过40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并购金额超过2200亿元,并购领域涉及影视、广告、游戏、有线、出版和卫星电视等众多子行业。2015年是传媒行业投融资继续发酵的阶段,2015年传媒行业共发生并购事件166起,并购金额达到1499.04亿元,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传媒产业继续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 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顶端的金字塔,文化和思想的输出才是大国崛起的线强排名中,中国教育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4家中国出版集团榜上有名;互联网产业中,阿里巴巴和腾讯市值已经跻身于全球科技公司第4和第9名。这些先行发展壮大的企业早已出海,频繁收购海外传媒资产,如蓝色光标在2013年12月收购英国WAVS公司,在2014年12月收购全球排名领先的国际营销传播机构Visi07;华谊兄弟收购美国影视公司Studio8;大连万达斥资26亿美元收购排名全球第2位的院线集团美国AMC集团;阿里巴巴2015年12月收购《南华早报》以及南华早报集团旗下的杂志出版、招聘、户外媒体、活动及会议、教育及数码媒体等业务。 未来几年,传媒产业的并购热潮仍将持续。主要理由是支撑传媒产业进行频繁并购的动因不仅仅没有消失,而是在进―步地聚合加强。总结下来,促进传媒产业继续大规模并购的核心动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因IPO制度局限造成的借壳上市/并购重组潮。IPO排队冗长,部分欲登陆A股的传媒类企业希望用借壳重组方式,达到“曲线上市”的目的。也有部分此前筹备上市的传媒公司,退而求其次地通过被现有上市公司并购的方式,解决资金资源的短缺瓶颈。 其次,因传媒产业本身快速发展带来的产业整合潮。在传媒众多细分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以产业链横向整合、纵向整合为目的的产业整合类并购兴起,未来将有更多的企业利用并购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链布局,提升估值。从2013年至今传媒产业“产业整合”类并购占比高达64%。可以预见,未来3~5年内,这一类将是传媒板块并购的市场主流。 最后,因技术进步、产业淘汰更替产生的业务转型并购潮。部分处于传统夕阳产业中的企业,面临产业增速及发展空间下滑、技术淘汰等产业更替带来的发展瓶颈,希望借助业务转型、多元化战略、财务投资等手段来缓解业绩下滑的风险,而具备较强成长性的传媒产业往往成为这类企业的转型首选。 根据《全球传媒发展报告(2015)》的统计数据,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传播市场,因此对传媒业的研究需要更开阔、更高远的视角,将其置于全球化发展格局中,置于跨行业、跨领域的产业融合中,探寻和把握中国传媒的形态、业态、生态以及动态发展。 1. 从消费行为看:跨屏、分享等消费行为更加普遍,视频分享成为人们重要的在线社交活动。 《全球传媒发展报告(2015)》指出,德国、俄罗斯人均拥有2.4部智能电子设备,美国人均拥有2.9部,加拿大人均拥有3部,英国、澳大利亚人均拥有3.1部,荷兰人均拥有3.6部。在多屏共存的情况下,用户在视听消费过程中跨屏观看的现象更为普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电视机仍然是人们视频消费的主要终端。 但是受众对观看终端的选择越来越受到观看场景的影响。如果在家中,有58%的美国人选择使用电视机观看传统广播电视网络或IPTV提供的节目,有52%的使用电视机观看OTT TV;越来越多的受众喜欢双屏观看,有22%的人喜欢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使用手机,有29%的人喜欢在观看手机视频的同时看电视,有33%的手机长视频观看者经常同时进行伴随性双屏观看;在全球,有53%的智能手机用户在观看电视的时候会同时观看手机视频。 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曾经将下载的视频上传到视频分享网站的用户比例达到了25%,曾经自制视频并将其上传到网络共享的用户比例达到了18%。在全球,用智能手机分享视频的用户比例更高,33%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每周或者每天都用智能手机上传视频,68%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曾用智能手机分享过视频,中国用智能手机分享过视频的用户则高达81%。不同的视听服务平台之间也根据用户的分享习惯展开了互动性的服务竞争。2015年6月,美国苹果公司推出了名为“苹果音乐”的流媒体音乐服务,该服务将流媒体音乐电台、音乐下载和流媒体音乐服务进行了打包,并一改以往将安卓用户排除在外的传统,于2015年下半年对所有的安卓用户也进行了开放。 新媒体产业巨头在做强其主流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投身于“视听+”融合业务。美国在线流媒体音乐巨头Spotify于2015年5月宣布改版,Spotify未来除了提供流媒体音乐服务,还将在美国、英国、德国和瑞典推出视频和播客服务,其服务集中于喜剧、新闻和其他非音乐视频的订阅服务,该公司希望借此扩大收入来源、加强用户黏性。此外,Spotify还将视听服务与运动程序进行整合,为订阅用户提供与其活动场景相匹配的音乐。亚马逊则凭借其庞大的客户群优势,将丰富的附加服务与金牌会员进行了绑定,为金牌会员积极打造各项附加业务。如为金牌会员免费送快递,免费提供电子书借阅、流媒体电视剧以及电影等。2014年3月亚马逊又为金牌会员推出了音乐流媒体服务。亚马逊希望通过附加流媒体服务,来吸引消费者购买其网站的产品,反过来他们也可以获取消费者观看偏好的数据,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推荐。 市场主体还基于“视听+”积极布局家庭智能中心,推出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智能家居等服务。康卡斯特在2015年推出了名为Xfinity Home的服务,使用该服务的用户可以从手机、电视机、平板电脑等互联网终端设备上下载APP,来管理家庭能源、监控家庭安全等。时代华纳也推出了类似的名为Home Security的安全服务,该服务可以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家庭能源管理以及家庭安全视频监控,用户同样只需安装与服务匹配的APP,就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的住宅进行管理。 互联网无国界,发达国家互联网巨头凭借其资金管理优势,不断把互联网视听业务推向全球各地。截至2014年底,谷歌公司的业务就覆盖了130多个国家,仅搜索引擎一项就占有全球68%的市场份额;Facebook总共拥有22亿用户,其中16亿用户均在海外,美国本土用户只有6亿;奈飞拥有5739万户的全球用户,其中国际用户1828万户,美国本土3911万户,从2012年加强海外扩张以来,奈飞海外用户数量已占到总用户数的33%。2015年,视听新媒体企业继续推出各自的全球扩张计划。奈飞表示将在2年内把服务扩展至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调查机构的统计表明,2015年奈飞在欧洲的用户数达到了其总用户数的20%。Facebook将在巴西、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7个国家推出视频广告。 美国是全球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在视听新媒体产业及其相关领域也形成了美国企业寡头垄断格局。根据Aleax综合排名,谷歌、Facebook、雅虎、亚马逊、Twitter是目前美国排名最靠前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提供商。在视听用户占有上,寡头垄断现象也非常突出。统计显示,2014年6月,美国观看在线亿人。浏览次数排名依次为:谷歌网站,1.53亿次;Facebook,9148万次;美国在线万次。在欧洲,排名最前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提供商也是美国的谷歌和亚马逊,其次才是BBC等欧洲本土机构。 在当前的工业设计和制造条件下,硬件的设计和制造难度已经不大,但软件智能化是个更难的命题,软件智能化的基础是云计算和大数据,只有足够的数据积累才能让软件准确度更高。谷歌近年来力推的各种项目,无人驾驶汽车、谷歌眼镜,似乎和目前最火热的移动互联网领域距离有点远。但随着谷歌收购Nest,我们可以发现:似乎有一条线将无人驾驶――谷歌眼镜――Nest给串了起来,而这条线无形中可以帮助人类初步实现物联网的设想,这条线就是“智能化+传媒”。 可见,传媒业的融合现状是“互联网+传媒”,传媒业融合的未来将是“智能化+传媒”。 中国虽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传媒传播市场,但中国传媒企业的发展水平与经验丰富的全球传媒集团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回顾世界大型传媒集团发展历程,如新闻集团、时代华纳、维亚康姆、迪斯尼、NBC 环球等,不难发现他们在发展战略上,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并购与融合的方式实现全球扩张,并且成功地融合了多元化的产业组织结构,准确地定位了目标受众,打通了环环相扣的传媒产业链。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中国传媒业近几年的并购与融合亦风生水起,传媒业的发展也已经超出了原有的框架,跨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内部融合越来越深。中国传媒业要想在世界争夺市场份额,需要向全球大型传媒集团学习成功经验,即首先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跨界大并购形成实力雄厚的大型传媒集团,再通过产业间的跨界大融合完善传媒产业链,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协同效应。在大并购与大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传媒企业需要向世界大型传媒集团学习,用趋势性研究、前瞻性研究的眼光,精准细化传播内容与受众定位,打造传播形态多样、传播体系现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中国主流媒体,在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同时,不断从本土市场走向国际舞台。 [1] 崔保国.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3. [2] 胡正荣,李继东,唐晓芬.全球传媒蓝皮书:全球传媒发展报告(2015)[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19. [3] 长江证券,上海证券,民生证券等.中国传媒业投资发展报告(2015) [R].资本市场,2015:19-30. [4] 张寅盈.从世界典型传媒集团发展看企业并购的优缺点及启示[J].新闻世界,2013(4):185-186. [5] 吴昊天.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2-3.